视频:嘴炮被小鹰四回合裸绞降服
再看亚洲金融风暴,也与美元由贬值到升值的波动有关。
这个价格指数可以是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也可以是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当然,最理想的是GDP缩减指数。e.大幅削减以粮食为原料的替代能源生产等。
(3)采取措施保证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尽快拉平各生产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从长期看,减税、降费有助于扩大政府税基,因而不会导致政府赤字的持续恶化。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地方政府对高耗能企业拉闸限电,导致钢材、水泥等高耗能基础产品产能下降,市场供应不足,同样会推高物价总水平。直接管控贷款,虽然可有效控制名义总需求过快增长,但同时也会严重压制实体经济潜在产出能力的提升,两者对冲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受到伤害,而通货膨胀却降不下来。例如我国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工业部门的1/7、服务业的1/5,当上述产业部门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无法在短期内弥合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会导致低劳动生产率部门的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上涨状态,否则,没有人(或资本)愿意留在低劳动生产率部门从事生产活动 (低生产率部门商品价格相对于高生产率部门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现象被称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尽管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但从结果来看,全世界的通货膨胀无非两类:一类是全面性通胀,一类是结构性通胀。近期关于中国是否已进入 高通胀时代的问题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在中国,很多本土企业不讲诚信,随意违背契约,尤其是在债务环节,很多企业恣意拖欠银行或其他债权人的款项。
二是企业竞争手段恶劣。在国内,很多企业不讲商业诚信,各种不道德的竞争手段肆意横行,假冒伪劣泛滥、黑市成分、垄断企业欺行霸市(比如中石油、中石化的断油断气),为站稳脚跟和赢得竞争,一些跨国企业也不得不采取非道德非诚信的竞争行为。2011年,有关跨国公司在中国不守诚信、虚假经营、大肆行贿、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报道屡见媒体,包括:锦湖轮胎事件、家乐福和沃尔玛等超市价格欺诈事件、美国康菲石油渤海湾漏油事件、重庆市沃尔玛超市以低价普通冷鲜肉冒充高价绿色猪肉事件、婴儿洗发精含有致癌物事件、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公关部员工因涉嫌贪污腐败和行贿事件、阿迪达斯履行社会责任垫底事件……这些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已变成坏公司,其形象也在国人心中大打折扣。为促进辖区的GDP快速增长,从而获取较好的政绩,许多地方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只要资本愿意来,哪怕受点儿委屈也都可以忍了,即便是跨国公司的恶行,亦可以抱以最大的宽容。
无奈指的是由于国内市场的不健全,很多方面并未出现替代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导致消费者不得不依附于跨国公司。然而,经济学常识亦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行为要受其所在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着企业的成本函数或收益函数,理性的企业通过分析各种行为的成本与收益,来决定其在一个环境下的选择和行为。
因此,一旦某地的跨国公司不守诚信经营之道,采取一些坏的经营行为,地方政府也习惯于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来应对,而不是对其采取较重的惩罚,加大那些作恶的跨国公司的坏行为之成本,从而抑制其进一步变坏。而且,由于集体行动的困难,中国的消费者也很难组织起来,共同讨伐那些变坏了的跨国公司。第二,商业环境自身有污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当前的商业环境,就像一个大酱缸,无论是谁,跳进酱缸,哪有不被染黑的?第三,地方政府以GDP为导向。
很多消费者,在受到跨国公司欺诈后,都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而不是用法律的手段对那些作假作恶的跨国公司进行诉讼,要其进行高额的赔付。由于缺乏对创新的有效保护,一些具有良好市场钱景的创新一旦问世,会很快就被复制,导致创新企业不仅没有获得市场势力,反而背负了巨额包袱。由于权力嵌入市场的诸多方面,为寻找权力租金,许多领域的商业资本和权力相勾结,从项目招投标、政府采购、商业采购、销售、市场准入、质量监管和检测、卫生防疫、税收征取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腐败。由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时间不长,而且参与国际竞争的时间也不长,中国当前许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建立健全,即便成为法律,但很多标准太宽大,哪怕别人的一些行为是有损国人利益、健康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标准,仍然是合法、达标的(比如强生卷入致癌门之后,强生全球创新中心亚太区研究与开发部副总裁吴冬11月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就说,强生的配方是根据不同国家法规要求而制定的,你们怀疑强生婴幼儿卫浴产品甲醛过高,但是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组织抽检的结果显示,甲醛含量比国家标准还低很多)。
主要体现为:一是商业腐败泛滥比如,食品从一般农产品到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再到有机食品,产品在推陈出新过程中引导了消费增长,也因种种原因出现价格上涨,居民用于食品的开支增加:中高收入居民形象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购买高档成衣、首饰、化妆品等的档次不断提高,数量增多:家庭用品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不断降低,这些都会提升各自领域的消费总量,在居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必然会对其他消费包括服务消费形成挤压。
3.协调好短期消费政策与中长期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四)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限制消费增长在发达国家,居住、交通和文化娱乐等享受性消费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主体,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消费支出比重较低,而我国城乡居民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发展性和保障性消费支出的负担较重。
此外,实物产品价格的下降对服务消费会产生替代效应。对于高房价对正常服务消费的挤出效应,收入差距过大对服务消费增长这一根本性制约,以及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对服务消费增长的带动作用,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比如,随价格下降购买光碟、电视机的增加.亲临现场观摩的参与性消费减少.或者选择在家里自我服务,对市场供给的服务消费产生了替代作用,、一般来说,个人在文娱用品上的支出越多.其向市场购买的文娱服务相应也会越少。同时,中长期内要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方面实现新突破:近期内要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居民将消费需求更多转向非物质消费领域,坚定不移地加强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突出对新兴服务增长点的扶持和市场培育,以适应中等和中等以上消费群体不断升级的服务需求。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直接影响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利益关系,涉及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垄断行业体制和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系统性、综合性要求更高,不仅调整的阻力明显加大.调整的难度也远大于供给结构调整.这也构成我国扩大服务消费的根本性难题.(三)房地产业畸形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消费挤出效应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近几年房地产投资的畸形扩张.已成为带动城镇投资高增长的主力.同时,也对居民正常消费包括服务消费产生了很大的抑制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提供的纯服务口径数据,1990年。
要引导居民选择娱乐、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将居民消费引导到服务消费领域上来。一、现阶段我国服务消费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支出比重不断下降从长期看,我国服务消费需求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收入差距过大降低整体服务消费水平现阶段收入因素影响服务消费表现为收入水平不高和贫富差距过大两方面。加上我国居民长期以来受重商品、轻服务的消费观念影响,服务消费要占据主要地位.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2.强化相关政策对服务消费的支持、加大对民生服务业的投入,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开发的生活小区应该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要求和规定,切实解决居民无处消费的问题,释放居民对交通、居住等享受性消费的能力,引导居民由实物消费逐渐转向信息、观赏性、参与性服务消费。从内部构成看,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是主要的消费项目。
与此同时,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娱乐等服务含量高的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2009年.城镇居民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分别为70/0、13.7%和12%.分别比1992年上升了4.5、11.1和3.2个百分点,居住上升4个百分点,消费结构整体上已经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同时,实物产品为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自身也在不断升级。收入房价比过高.花去了二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积蓄,严重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加上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居民住房消费的支出预期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当期和未来消费。从道理上讲,由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消费断层.降低了整体服务消费水平。
二、有效扩大服务消费的难点分析(一)实物消费升级和价格替代效应对服务消费形成挤压与食品、衣着等基本生活品的刚性需求不同,服务消费收入弹性较大,当人们预期经济形势良好时,会增加服务消费支出,反之则首先压缩服务消费支出。虽然大部分中低收入者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由于实际收入较低难以形成有效的服务需求:而注重现代生活品质、真正具有服务消费意识和能力的中等和中等以上收入群体还处在成长初期.在社会阶层中所占比例太小.抑制了服务需求的有效增长:一些暴富了的高收入阶层消费已经饱和.消费倾向反而较低。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比较薄弱,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明显不足,失业和养老保障不完善,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的负担较重,居民收入在保证必要的实物消费后不得不用于预防性储蓄,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当期消费,降低了居民特别是对社会保障体系依赖度高的广大农村居民和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限制了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未来较长时期内,食品、衣着、家庭用品等实物消费仍是城乡居民的基本消费,在居民的消费总量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服务性消费支出从96.2元增加到2919元,人均服务消费比重从7.5U/0提高到26%,、但从近期看,2003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10.3%,增速比居民消费性支出低0.5个百分点,比商品性消费支出低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不升反降。进入专题: 服务消费 。
2009年,食品消费支出比重下降16.4个百分点,衣着下降3.6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下降1.4个百分点.杂项商品和服务下降0.8个百分点。1992年~2009年,交通通信比重提高最快,其次是医疗保健、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其中,2005年—2009年,交通通信上升了1.2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上升了1.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通信工具升级换代加快且价格走低,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大,带动了通信服务消费的强劲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出行方式升级,带动交通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消费观念与习惯改变,以及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和居民对自我素质提高和子女教育培养的重视,带动了文化娱乐教育服务支出的较快增长。三、几点建议1.要高度重视服务消费在扩大内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扩大消费重点要逐步从消费周期较长且消费支出数额较大的耐用品消费,转向那些经常性、持续性、市场前景广阔的服务消费类型,如旅游文化、保健休闲、餐饮娱乐等,加大对培育新兴消费性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态的支持力度。我国城镇居民居住支出比重从1990年的7%上升到2008年的10.2%.如果加上购房方面的支出.这一比重有可能达到35%左右。
研究发现,我国城镇享受医疗保险的老人,家庭自付医疗支出比无保险的老人低43010(约合1149元),而总医疗支出则比无保险的老人高28%—37%(约合1072元~1264元),这揭示了政府公共医疗保险制度引导和支持市场化服务消费的重要性。近年来,大中城市住宅价格不断攀升,高房价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巨大开支,、高房价大大加强了支出预期.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需求,阻碍了居民消费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的转型升级。
居民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是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物质需求得以满足后的进一步追求进入专题: 服务消费 。
三、几点建议1.要高度重视服务消费在扩大内需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扩大消费重点要逐步从消费周期较长且消费支出数额较大的耐用品消费,转向那些经常性、持续性、市场前景广阔的服务消费类型,如旅游文化、保健休闲、餐饮娱乐等,加大对培育新兴消费性服务业和新型服务业态的支持力度。3.协调好短期消费政策与中长期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